考上清华北大有什么意义_50人考上清华北大揭秘偏远城镇高考神话
50人考入清华北大!这是江西临川上墩渡镇两所中学在今年高考中创造的“神话”。一个小镇居然占了江西省清华北大录取学生总数的1/3!其中,仅临川一中就有学生38人。王安石、汤显祖出生的“人才之乡”有何秘密?近日,早报记者深入上墩渡镇,揭开“高考神话”之谜——新闻现场
四十多名老师挤在一间教室
奇迹不会无缘无故发生。创造奇迹的是平凡人。临川一中校长饶向明表示,学校的教师是学校成功的最大功臣。
临川一中很普通。 20世纪70、80年代的校舍非常简陋。许多来到这里的省内外参观团都有些惊讶。难道就是这么破旧的校园,培养出了这么多名校的人才吗?
但仔细一看,你会发现教室里的桌椅都很新,多媒体设备一应俱全。 “无论多么严厉,学生都不能受到惩罚。”这是学校一直秉承的理念。
于是,老师办公室成了学校里最难熬的地方。一间教室里挤满了四十多名老师。课桌是学生使用时剩下的旧课桌。只有一块板和一个隔间。桌面有些凹凸不平,但上面的材料却堆积如山。一看,老师就彻底迷失了。
没有电脑,但学校要求多媒体课。备课就得去机房;没有空调。整个临川一中几乎没有空调。大热天有40多人,40多个座位“山”,简直就是桑拿啊。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工作环境也阻挡不了教师们对教育的热情——全国优秀教师吴泽民患有严重的胃溃疡,上讲台前经常服用止痛药。
学校副校长罗西奇,脚伤未愈,拄着拐杖出现在课堂上。今年考入北大的学生范爱琳永远记得这一幕:“这种敬业精神我一生都不会忘记……”
新闻调查
1 教师收入与公务员相当
老师们的付出并非没有道理。政府对教育的巨额投入和当地民众对教师真诚的尊重是教师力量的源泉。
当上墩渡镇居民刘勤福说起这里的老师时,立即称赞:“我们的老师是最优秀、最负责任的!”
这就是当地几乎所有人心目中的老师形象。
“人人崇尚教育,尊师重道,所以在这里当老师的人都有一种荣誉感。”福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顾盛和举例说,如果当地人之间发生纠纷,就会第一时间要求老师出来审查。
因为,在当地人的心目中,老师就是领导者!他们尊敬的人竖起大拇指!
顾书记介绍,福州20亿财政收入中,全市财政收入的30%投入教育,各区县投入50%,而乡镇教育投入已达70%。 “或许与很多发达地区相比,这种投入还处于较低水平,但这个比例绝对体现了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人们的尊重和政府提供的高收入让教师精神上得到满足。他们不必担心“牛奶和面包”。努力得到回报后,自然会更加努力……
优越的条件吸引了众多骨干教师和外地优秀毕业生加盟,优秀教师队伍自然壮大。
新闻调查
2 学校周围没有娱乐设施
大街小巷,人们都在谈论着四苦精神:学生努力学习,老师努力教书,家长努力,领导努力。
还有临川区河东乡农民吴金兴这样的“大学生之家”,他的6个儿子中有5个考上了大学,1个考上了中专。甚至有一种说法是“大学生村”。临川区罗镇乡朱家村,全村共有24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40人。
临川一中2001届毕业生、现就读于浙江大学中文系的刘一舟对临川一中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行了非常精辟的总结:“如果你还有其他想法,没人会跟你说话!”
临川一中周边没有任何娱乐设施,网吧更是难找。在校园里,所有的学子都在为实现自己的大学梦而努力奋斗。代代相传的理念让这里的孩子们心无旁骛地沉浸在学习中。
在刘一舟的印象中,临川一中真正的集体爆发是在2004年。那一年,临川一中的12名学生敲开了北大、清华的大门。 2005年和2006年,临川一中分别有14名和24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到了2007年,这个高考神话被演绎到了极致。
为什么是2004年?老师还是原来的老师,学生也不是最优秀的班级。刘一舟认为,时间只是偶然,但爆发却是必然